设置

关灯

其二十六《imagium的发现》

(译注:イマジウム,猜测是イマジネーション(想象力)+ウム(um,金属后缀里很常见)的田中自造词。直接搜イマジウム,能搜到immadium,意为高强度黄铜。一则跟本文不符,二则只有中文网能搜到这个意思。故排除。)

近年来,通过化学和地学进行的令人感叹的横断面研究,在对至今未止被认为是历史之谜的许多方面,取得了数量众多的文化性发现。

公元3985年发表的“关于前近代电子机器的利用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篇论文提出,很多前近代(指2000~2300年的这个时代划分)的人,都拥有毫不吝啬地使用了当时最先进技术制造的电子机器,并且在文化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前代的电子机器,是在众多的城市遗迹中被挖掘出来再利用的战略资源。这些机器在过去的社会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很长时间都是一个谜,不过近些年来终于判明,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劳动和娱乐。

娱乐用途的电子机器这一概念,会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吧。最新研究表明,当时的人类处于伦理压抑期,连退休寿命的概念都没有。

例如在前近代的日本,义务教育会持续到14岁,随后多数人会继续接受了3~7年的高等教育。如此进入社会的时候大多已经二十多岁了。这从15岁就结束完所有教育,50岁就迎来退休人生的现代人来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在难以想象。

当时人类的平均寿命是90岁左右。据说几乎所有人寿终正寝的权利都会被保障。在这样的前现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娱乐来浪费剩余时间的非生产性习惯是被允许的。但是此处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义。

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人类能保有创造能力的这一疑问。进一步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娱乐这种浪费行为没有成为禁忌,而能一直被容忍。

现在地球上不存在没有娱乐规制的文化圈。因为在地下资源几乎枯竭的现代,人不可以无益地活着。

而且我们回避娱乐并非仅仅只是因为规制。我们自身共有着把娱乐视为禁忌的意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为什么必须要杀人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从结论来说,这是损害共同体信赖性的行为。

对早期的人类来说,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野生动物和自然灾害的侵害,从属于原始社会应该是唯一的选择。所谓社会就是对“分工”的发现。通过分工,人不必任何事亲力亲为,能够专心致志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其结果,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

相反,杀人之类利己的行为会严重损害共同体的安全性和信赖性。娱乐在浪费共同体的共有资源的意义上,很明显是反社会行为。的确,在一定的阶段之前,容忍娱乐存在也并非不可。但是如果人类的消费活动超过了环境容许的上限,浪费理应被看作是损害共同体的行为。

资源枯竭肉眼可见的时期是什么时候有很多说法,但在公元2000年前后有一个很明显的阶段广为人知。这时,在分析了2000年代出土的电子机器之后,发现其中记录了很多的创作软件。

据另一份报告称,仅2000年初就至少有数千份创造物。这还只是从电子机器这一不会挥发领域恢复数据得来的样本,无法想象若是包含其他媒体,最后得到的创作物总数会是多少。

这个时代纸质书在流通,网络上也应该有庞大的信息交互。也就是说,与叫嚣着资源枯竭的时代无关,这个时代看不到任何创作禁忌发生的迹象。

这个矛盾,是让很多文化人类学者止步多年的难题。然而近年来,从其他领域得来的报告改变了这个状况。

动植物遗骸在地下变质成有机物(也就是所谓的化石燃料)氧化的时候,混入其中的未知物质消失在了并非大气的其他地方。

现在这个时代,化石燃料已经枯竭。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研究。为了从土中找到那少部分的化石燃料需要用高精度扫描装置。

本来这是为了预先分析土中特性、避免无谓采掘的装置,但为了增加获得数据的机会,将之用在实验中的时候,弄明白了这个事实。

实验在体积为十立方厘米密闭容器中进行。将真空保存的有机物裸露在充满大气的容器内时,有机物的一部分特征从容器内消失无法追踪。学者当初认为这个发现和创作禁忌的矛盾无关。

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imagium类物质非常特殊且不稳定,氧化后其分子构造的一部分具有向作用于知性的纬度延伸的特性。

在古代生物的遗骸向人类的意识领域跳跃的过程中,imagium引起了某种化学反应。没错,创作欲的源泉就是这样产生的。

幸运的是,在人类失去化石燃料的现在,imagium并不会给世间带来什么伦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有史以来被土葬的人们的遗体中,恐怕储藏着大量转移过来的imagium。没有任何方法能让它们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PA Aangel NEO似乎打算把本期作为杂志的最后一期停刊,但正如人类成为化石燃料的未来会再次迎来大创作时代一样显而易见,本杂志也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年复刊吧。(译注:PA Aangel NEO,本书连载的杂志)